在新窗口中打開
配上插圖設計元素的拼圖風格相片,展示四位 2025 Swift Student Challenge 得獎者:Taiki Hamamoto、Marina Lee、Luciana Ortiz Nolasco 和 Nahom Worku。
由左至右:Taiki Hamamoto、Marina Lee、Luciana Ortiz Nolasco 和 Nahom Worku 是四位今年 Swift Student Challenge 得獎者。
開發者 2025 年 5 月 8 日
每年,Swift Student Challenge 邀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,運用 Apple 方便易用、易於學習的 Swift 編碼語言,製作原創 app playground,追隨內心好奇發揮創意。從墨西哥 Nuevo León 望遠鏡中聚焦的星空,至日本遊戲店中發掘的一副卡牌,今年 350 份得獎作品的靈感遍及世界各地,代表 38 個國家與地區,融合各式各樣的工具與技術。
Apple 全球開發者關係副總裁 Susan Prescott 表示:「年輕開發者在 Swift Student Challenge 顯露的才華與觀點,總讓我們深受啟發。今年的得獎者展現非凡卓越的能力,將富有意義的想法轉化為創新、具影響力且精心製作的 app playground,我們很高興得以支持他們這趟旅程,協助他們繼續創作有助塑造未來的 app。」
50 名「傑出得獎者」(Distinguished Winners) 受邀參加在 Apple Park 舉行的全球開發者大會 (WWDC),親身參與為期三日的特別體驗。 WWDC 的一週期間,得獎者有機會於當地時間 6 月 9 日親臨現場觀看 Keynote 發佈會、向 Apple 專家與工程師學習,以及參與不同實驗室活動。
今年眾多得獎者均從其本地不同社群激發靈感,創作出得以於全球層面發揮影響力的強大工具。以下為「傑出得獎者」Taiki Hamamoto、Marina Lee、Luciana Ortiz Nolasco 與 Nahom Worku 詳細分享其 app playground,以及各人想要解決的現實問題,體現程式編碼推動長遠變革的力量。
色彩繽紛的相片拼圖展示《Hanafuda Tactics》創作人 Taiki Hamamoto 的人像照。
Taiki Hamamoto 希望經其 app playground《Hanafuda Tactics》,保存具數以百年計歷史的日本卡牌遊戲。
22 歲的 Taiki Hamamoto 在日本當地遊戲店看到花札一刻,便深深著迷。他從小就與家人一同玩日本傳統卡牌遊戲,原以為要召集朋友一同玩一兩回合的懷舊遊戲應該不難 —— 事實卻非如此。
剛畢業於熊本縣立大學的 Taiki Hamamoto 解釋道:「儘管花札是日本文化的重要元素,我發現我這一代卻很少人知道花札的玩法,我想,如果有辦法讓大家以智能電話輕鬆暢玩這遊戲,也許不僅可在日本推廣花札,甚至廣及世界各地。」
經 Taiki Hamamoto 的得獎 app playground《Hanafuda Tactics》,新手可以熟習這款遊戲的規則和卡牌內容。色彩鮮明、設計華麗的 48 張卡牌,靈感來自日本對自然的崇敬敬意;卡牌共分為 12 組花色,每組花色分別代表一年中的不同月份,同時以當季應景植物作為插圖。 花札玩法多樣,其中最受歡迎的一種稱為「來來」(こいこい;Koi-Koi),玩家需嘗試湊出稱為「役」(yaku) 的特定卡牌組合。
Taiki Hamamoto 忠於保留遊戲的經典花卉圖案,同時為遊戲體驗增添現代元素,融入如「生命值 (HP)」等年輕世代深感熟悉的電子遊戲概念。 他運用 SwiftUI 的 DragGesture 實現動感十足且極為靈敏的特別效果,例如在卡牌移動時出現傾斜、發光的效果,令遊戲體驗更自然且引人入勝。他亦嘗試令《Hanafuda Tactics》可於 Apple Vision Pro 暢玩。
曾經從花札享受無盡樂趣的 Taiki Hamamoto 難以想像,這款具數以百年計歷史的遊戲,有朝一日消失。 他說:「花札之獨特,在於它讓你體驗日本的風景與文化。我希望此 app 用户得以沉浸其中,也希望將此遊戲傳承予未來世代。」
色彩繽紛的相片拼圖展示《EvacuMate》創作人 Marina Lee 的人像照。
Marina Lee 的 app playground《EvacuMate》旨在協助用户在天災期間生活保持有序,且得以掌握最新資訊。
今年年初,山火在洛杉磯迅速蔓延,21 歲的 Marina Lee 接過一通令人揪心的來電。Marina Lee 居於 San Gabriel Valley 的祖母收到撤離通知,卻近乎沒有時間判斷下一步。
收到祖母來電一刻,現為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電腦科學學系三年級生的 Marina Lee 正與父母在北加州放寒假,她說道:「身為在洛杉磯長大的人,我一直清楚山火的風險,以及天災帶來的實際影響。但那通電話讓我深刻感受到危機迫在眉睫。 祖母驚慌失措,不知道該執拾些甚麼,或該如何準備妥當且掌握情況。這讓我萌生念頭,為像她這樣可能不諳科技,但於危急關頭理應得到易用且可靠資源的人,創作一個 app。」
經 app playground《EvacuMate》,用户可準備一張緊急清單,列明撤離所需攜帶的重要物品。Marina Lee 將 iPhone 「相片」圖庫整合至 app 中,以便用户上載重要文件的副本,且加入了經 iPhone 「通訊錄」匯入緊急聯絡資料的功能。她亦增添特定主題的相關資訊,例如查看空氣質素、準備急救箱物品等的指南。
Marina Lee 持續改進《EvacuMate》,致力確保每位想要運用此 app 的人均可輕易用上。 她解釋道:「我希望此 app 可支援不同語言。回想起祖母,她不太習慣閱讀英文,這讓我意識到翻譯功能對於社區中面臨相同挑戰的人,非常有幫助。」
WWDC 臨近,Marina Lee 期待屆時與其他開發者建立新的人脈,就如她在自己組織 Citro Tech 所舉辦的多場 Hackathon (程式馬拉松 / 黑客松)般;又如她為其大學擔任 Women in Engineering 導師時一樣。 她表示:「編碼遠遠不止是開發軟件。它的重點在於你所建立的友誼、所覓得的社群,以及推動你帶來改變的解難旅程。」
色彩繽紛的相片拼圖展示《BreakDownCosmic》創作人 Luciana Ortiz Nolasco 的人像照。
Luciana Ortiz Nolasco 旨在經她的 app playground《BreakDownCosmic》,讓更多人更容易接觸天文學。
Luciana Ortiz Nolasco 11 歲生日時收到一支望遠鏡,令她興奮莫名。每晚,她都會經睡房的窗戶,探索故鄉墨西哥 Nuevo León 的夜空。
但她很快遇上兩大問題:其一,籠罩高度工業化城市上空的厚重霧霾,遮蔽了星際與其光輝;其二,身邊少了可一同熱衷天文的夥伴。
現年 15 歲的 Luciana Ortiz Nolasco 表示:「一直至我加入 Nuevo León 天文學會,才找到自己的社群。」經天文學會所建立的人脈,她會在週末會前往郊區觀星、參加露營活動,向與她同樣熱愛天文的導師學習。 這些體驗激發她想讓更多人接觸天文學的熱情。
她的 app playground《BreakDownCosmic》是一個虛擬聚腳地,用户可以將世界各地即將發生的天文事件加入「日曆」、完成「任務」以得到獎章,並與其他天文愛好者分享彼此所觀測過的天文現象等。
Luciana Ortiz Nolasco 發現 Swift 編碼語言正是實現其構思的理想工具。她解釋指:「Swift 非常易學,運用 Xcode 亦很簡單直接。大多時候,如果我有出錯,它都能改正我。我不需要花好幾個小時尋找問題,最後則發現只是一個漏看了的小錯誤。」
出席 6 月的 WWDC 後,她計劃繼續開發《BreakDownCosmic》,最終目標是此 app 經 Apple Store 面世。她說:「我希望大眾登入我的 app 時,感覺像經歷一趟宇宙之旅,宇宙滿是尚待我們發現的奧秘與無限可能。這趟旅程不只是少數人的專利。 宇宙就是我們生活所在,這是我們的家,每人都應該了解它。」
色彩繽紛的相片拼圖展示《AccessEd》創作人 Nahom Worku 的人像照。
經 Nahom Worku 的 app playground《AccessEd》,他希望不論 Wi-Fi 連接與否,均可為世界各地的學生帶來全新的教育可能。
在埃塞俄比亞長大,後來遷至加拿大的 Nahom Worku,曾於兩大事業選擇之間掙扎:追隨叔叔腳步成為一位機師,抑或像爸爸一樣攻讀工程學位。最後,他因為對飛行的恐懼而打消成為機師的念頭,但他依舊無法決定要專攻哪一工程領域,直至 COVID-19 來襲。
21 歲的 Nahom Worku 表示:「疫情期間,我很空閒,於是便買了幾本書,鑽研網頁設計和編碼。」他在協助孩童學習數學與程式編碼的非營利組織 Black Kids Code 中找到社群,後來更成為了導師。
Nahom Worku 目前是多倫多 York University 的大四學生,在協助大學一項暑期計劃期間,他與其團隊負責制定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,聚焦確保全球大眾得到優質教育。對 Nahom Worku 而言,此計劃讓他大開眼界,也勾起了他成長時期的回憶。他解釋指:「我在埃塞俄比亞長大,親眼目睹很多學生缺乏優質教育。此外,很多人不是完全無法上網,就是網絡連接質素不穩定。」
他的 app playground《AccessEd》專責解決這兩大問題,Wi-Fi 連接與否,均可用上學習資源。此 app 運用 Apple 的機械學習與 AI 工具創作,例如 Core ML 與自然語言框架,根據學生的背景推薦課程,帶來真正度身訂造的體驗。
Nahom Worku 表示:「學生可以為筆記拍照,然後機械學習模型會運用 Apple 的自然語言框架分析文字內容,製作出抽認卡。此 app 亦設有可提供通知的工作管理系統,因為全球眾多學生放學後不但有大量功課,還需兼顧家庭責任,因此常常在時間管理方面遇到困難。」
Nahom Worku 希望《AccessEd》可以為世界各地的學生帶來全新可能:「我希望我的 app 能啟發他人探索何以用創新方式運用現代科技,例如機械學習,尤其是在教育方面,以及這些科技怎樣令學習更靈活互動、更有效率,讓大家樂在其中。」
Apple 很榮幸以一年一度的 Swift Student Challenge 計劃,支持新一代開發者、創作人以及企業家。過去五年來,世界各地數以千計的計劃參與人士建立成功事業,創辦企業及各類組織,致力於更具自主的科技、建立更美好未來。詳情請參閱 developer.apple.com/cn/swift-student-challenge
分享文章

Media

  • 新聞文章

  • 文章內的圖片

傳媒聯絡人

Marcus Wong

Apple

[email protected]

+852-25068831

Apple 媒體聯絡

[email protected]